為什麼基因改造黃豆價格比非基因改造黃豆價格更經濟實惠呢? *本頁資料來源: USSEC https://goo.gl/fkCY2t |
基因改造黃豆的價格之所以比較平價,是因為基因改造作物的主要開發目的是為了提高產量,減少農藥和減少肥料的使用,所以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也因為有這個利多,全球有八成的黃豆都是基因改造黃豆。 而非基因改造黃豆的種植成本較基因改造黃豆高,最主要是害蟲、雜草管理成本高。除此之外,在供應鏈上,還需要檢驗、認證等相關費用的投入,因此非基因改造黃豆價格會比較高。 非基因改造黃豆包括有機黃豆和一般的非基因改造黃豆。在有機黃豆上,有機農業因為不可以使用農用化學品,要靠更多的勞力來生產,所以耕種成本高,認證相關成本也高,而且因為產量少,所以價格比非基因改造黃豆或基因改造黃豆貴。根據國外統計,基因改造黃豆價格不到有機黃豆的一半,在國內,一般來說,基因改造黃豆的價格僅為有機黃豆的3折到4折。再加上我們觀察近幾年進口價格的情形,估計基因改造黃豆價格大約是有機黃豆價格的3折到5折之間。 非基因改造黃豆需要使用較基因改造黃豆多的化學殺蟲劑、除草劑,所以耕種成本也高。再加上為了符合非基因改造認證的規定,所以要加強清理種植機、收割機,也要有獨立的儲藏空間,以及後續還有檢驗、認證等等的費用,所以非基因改造黃豆比基因改造黃豆貴。以國內來說,我們觀察近幾年進口大廠的資料,估計基因改造黃豆價格大約是非基因改造黃豆的7折到8折之間。 *本頁資料來源: USSEC https://goo.gl/fkCY2t
|
基因改造是否會提高食物價格? |
不會。實際上,基因改造已經對降低實際食物成本產生作用。由於在投入成本(如農藥、燃油)上的花費節省,使用生物技術生產作物的成本通常要比使用傳統技術生產作物的成本要低。 |
基因改造食物可以提高全球食物產量嗎? |
基因改造技術採用至今已經大幅提高生產力,降低技術成本。這意味著隨著該技術的使用而產生額外的全球產量,相當於在1996-2012年間額外生產1億2200萬噸黃豆、2億3700萬噸玉米、1800萬噸棉花與660萬噸油菜。 |
用基因改造的方式種植黃豆對農民有什麼影響? |
基因改造黃豆不僅能提高產量,種植出優良品質的黃豆,並能解決農民耕作上的需求。 例如,增強農作物耐除草劑、抗疫病或抗病蟲害等。改良農藝能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且可減少污染環境、克服惡劣種植環境。 |
生物科技對農業有什麼益處? |
生物技術改變全球農業,使農作物產品價格更便宜,種植更方便,同時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基因改造作物幫助農民節省成本,並減少工作量。 農民除了作為土地的管理員之外,本身就是企業家。如果一件工具或一項技術並不如所描述的有效,人們根本不會使用它。同理,如果生物技術未如期待在生產效率、栽培管理與盈利能力等方面令農民受益的話,農民根本就不會年復一年地應用它。 阿根廷農牧漁業部與美洲農業合作研究所2012年10月公佈的報告指出:“……相較於基因改造黃豆,傳統黃豆需要更多的耕地面積與勞動力作業才能達到當前的產量水準。此外,由於需要使用多種農業化學藥品,傳統黃豆的生產還會更嚴重地對水、空氣與土壤產生污染,並加劇溫室氣體的排放。基因改造黃豆品種由於更易於農藝管理、雜草控制及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它的引進徹底改變了上述四個國家的作物種植格局。”該報告還指出,種植基因改造品種與常規種子之間的直接成本經濟差值是15 %。 |
基因改造種子對農民有什麼好處? |
生物技術的好處包括:對作物使用農藥與其他化學物質減少,對土壤的耕作破壞變少。這意味著土地侵蝕變少,對環境會產生很好的改善作用。 |
基因改造技術怎麼增加農民的產量? |
通過減少因蟲害與雜草造成的產量損失,基因改造作物讓農民增加產量,並降低單位種植面積或單位作物產量的成本,從而增加經濟產量。 抗蟲植物保護作物免受攻擊,特別是對抗如有名且用農藥噴殺都難以控制的玉米螟與棉鈴蟲之類的昆蟲。在玉米螟與棉鈴蟲危害之情況下,基因改造作物提供以更低的成本、更少的工作量(例如,較少次數的噴殺)與更少化學藥品的手段來控制蟲害。除草劑已被證明在穩定產量方面是很重要的,並且不會增加昂貴的成本。美國食物與農業政策國家中心(NCFAP)在一份報告中(Gianessi, 2003)指出,如果沒有除草劑,作物生產商需要僱傭600多萬人來清除雜草,但即便如此仍然會因為雜草的競爭而損失20 %的收成。 從2009年開始,美國黃豆種植者能夠獲得抗草甘膦黃豆的更高收益。基因改造技術提供新一批種子,它與第一代產品具有相同的抗草甘膦性,能用相同的低成本購買,但是具有更高的產量潛能。 |
農民比較偏向種植有機作物嗎? |
最近已經有一些比較有機農業與傳統耕作方法的研究報告,所有這些報告都指出採用有機農業方法會顯著降低產量(測算過去幾年,不排除休耕或“惡劣的天氣”時期),同時會增加勞動力的投入。 南達科他州Lynn Jensen先生的經驗是比較典型的案例。他種植的有機黃豆需要耕作的次數是基因改造黃豆的三到四倍,但是產量卻比基因改造黃豆減少30 %至40 %。 美國農業科學技術理事會(CAST)的一份報告列舉大量的文獻綜述,從可持續發展方面比較基因改造黃豆、傳統黃豆與有機黃豆的生產體系。報告的結論是,三種系統在環境上都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特點,並且都可以經營獲利。然而,該報告指出,有機黃豆需要高售價,以彌補較低產量的收益率,從而確保作物能夠產生盈利。 |
有機農業比基因改造農業更具前景嗎? |
如果糧食供給要滿足全球不斷增長人口的需求,同時又要保持生物多樣化環境的話,基因改造作物無疑更重要。 對於價格敏感的作物,如用於動物飼料的小麥及棉花、黃豆與玉米,都是美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採用有機農業的方法就過於昂貴,產量也不能保證穩定,大規模生產太容易受到昆蟲與氣候問題的影響。 大多數美國農場組織都有使用有機、傳統與生物技術方法相結合種植的成員,研究與經驗結論表明它們並不是不能共存,科學的分析顯示此三種方法具有潛在的高度兼容性與互補性。有機農業有自身的定位與優勢,集中在低量生產的食品,針對願意支付高額售價的消費者。特定的消費者族群認為有機食品是“天然的”,即使有研究指出並未發現有機農業比普通生產方式有任何安全性與營養方面的優勢。 |
對免耕農業而言,為什麼基因改造作物很重要? |
雖然在引入化學除草劑前,免耕的種植方式就已做過嘗試,卻很少像基因改造作物品種出現之後如此簡單易行、經濟有效。 在抗除草劑黃豆問世之前,使用免耕生產方式的農民必須使用除草劑處理土壤,在播種前先噴灑到田中,但除草劑的效用經常被前一輪作物的殘留物所削減。 2002年,Fawcett. R. Towery針對耐除草劑作物的引進進行調查,之後的一篇分析文章強烈支持調查結論:自1996年以來,保護性耕種的生產方式在基因改造作物的促進下翻天覆地、前所未有地擴展,每年得以節省10億噸土壤,為鳥類與哺乳動物提供有益的棲息地,減少磷與氮的排放,減少土壤中的碳逃逸與犁地所用的牽引機燃料,從而減少排放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
免耕種植對農業有什麼好處? |
免耕種植及其他形式的保護性耕作將水土流失與土體運動的發生降到最小,並使土壤健康與蓄水能力增到最大。免耕法也很節能,它只有播種一個環節,傳統種植方式則需要犁地、耙地與播種。另外,抗除草劑作物的免耕法幫助減少墾地帶來的二氧化碳與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2000年,密执安州立大學研究人員G. Phillip Robertson, Eldor A. Paul與Richard R. Harwood的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他們測算出,通過農作物免耕種植方式,現代農業會降低大約88%對全球變暖的影響。 2002年,《農業歐洲》(Agra Europe)期刊發表文章稱,如果一位農民從密集化機械耕作轉變為免耕或少耕的生產方式,隨著機械耕作次數的減少,土壤中蚯蚓的數量將增加。2001年,美國黃豆協會(ASA)一項關於保護性耕作的研究發現,有75%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農戶報告稱,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土壤表面有更多的農作物殘渣。年復一年,農作物殘渣層層累積,最終分解為新的腐殖質納入土壤。愛荷華州一位黃豆農民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在農業生產中建設表層土壤。”農作物生產方式的轉變也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因為避免過度耕地使生長在植物根部的天然真菌產生球囊霉素,這是一種天然具有固碳作用的蛋白質,可將碳元素固儲於土壤之中。球囊霉素提升土壤的肥力,像膠水一樣把土壤微粒有秩序地聚集在一起,為水、氧氣與植物根系滲入土壤提供地下空間。去除水的因素,肥沃的耕地與荒蕪的沙漠之間最主要的分別就是球囊霉素存在與否。健康的耕地土壤被機械耕種得越多,球囊霉素就被破壞得越多,之前所固儲的碳就會以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 |
因為基因改造農作物,除草劑的劑量減少了嗎? |
自1996年以來,基因改造作物種植地區的殺蟲劑(活性成分)使用量已減少5.03億公斤(下降8.8%)。如果用環境影響指數EIQ衡量,用於基因改造作物的殺蟲劑與除草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已下降18.7%。” |